负利率双刃剑
● 中国人民银行在近一年时间内进行了五次降息操作,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3%腰斩至1.5%,低于9月份CPI同比涨幅0.1个百分点
● “负利率摧毁了银行在过去几十年来建立的各种利率模型,因为几乎所有的利率模型都在假设利率会一直是个正数。”一位丹麦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越来越少了!”
陈小姐是一位普通的白领,两年前正式踏入职场。她自诩是个“风险厌恶者”,因此从获得第一份工资的那天起,她的所有积蓄都用来购买理财产品。
如果在两年之前,这或许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理财选择。陈小姐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2013年底,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曾出现过一波上涨的行情。当时一个短期30天的理财产品也能享受年化6%的收益率,这让她觉得非常满意。
然而随着201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启降息周期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一路走低。从6%到5%,直到最近陈小姐发现银行理财产品的普遍收益率已经不足5%。
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走低,这件事还真怪不了银行。从2014年11月至今,人民银行已经连续降息6次,一年期存款利率从3%腰斩至1.5%。在整体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背景下,陈小姐的烦恼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与陈小姐的小烦恼相比,货币政策制定者的烦恼就大多了。随着利率的连续下降,甚至出现了存款基准利率低于同期通胀率的现象。市场分析人士将其解读为“负利率”时代到来。
而这一烦恼并非中国所独有。在欧元区内,欧洲央行的负利率存款已存在一年有余,并可能正在酝酿进一步的下调。
中国是否真的已经进入负利率时代?负利率货币环境对经济发展及转型有何利弊?负利率是否真的能拉动经济复苏?对普通居民来说,该如何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中理财呢?
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对这一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受争议的负利率
针对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这一问题,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明确回应,我国目前仍处于“正利率”时期
如果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所谓“负利率”是指银行对特定“储户”收取费用。比如,从2014年6月开始,欧央行将存款利率下调至-0.10%,这意味着银行存在欧洲央行的钱将被收取费用。欧洲央行自此成为第一家步入负利率的主要央行。
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负利率”的概念往往与通胀率(CPI)联系在一起。当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时,如果把钱存在银行里,会发现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缩水了。一旦负利率持续时间过长,其结果将造成消费和投资的严重错配。
中国人民银行在近一年时间内进行了五次降息操作,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3%腰斩至1.5%,低于9月份CPI同比涨幅0.1个百分点。
虽然10月份CPI同比增长1.3%的数据发布后,中国表面上已由负利率转“正”。部分省市的CPI,即使在10月份,也已高于1.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在可预期的未来,关于负利率的争议仍将持续。
根据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计,今年年底之前中国央行会再次降息一次,明年年初也会降息一次。这样,明年春节前后,存款基准利率会降低到1%。
不过,关于中国是否进入“负利率”时代,争议一直存在。
针对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这一问题,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明确回应,我国目前仍处于“正利率”时期。
“本次降息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完全打开。在一般意义上,各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定价已具有完全的独立性。银行存款定价机制的新变化,决定了我们不能再直接使用存款基准利率与CPI的差值来判断‘正利率’或‘负利率’,而应重点关注两个指标:一是银行的存款挂牌利率,二是银行的实际存款利率。”
《国际金融报》记者查阅了23家银行的最新存款利率后发现,所有银行都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上浮。其中, 工商银行 、 农业银行 、 中国银行 、 建设银行 和 交通银行 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75%。而上海农商银行的上浮程度最高,为2.1%。
盛松成认为,在分析银行存款利率水平的同时,还应看到近年来受金融市场竞争加剧、金融创新速度加快、储户资产配置习惯改变等因素影响,大量的存款替代产品不断涌现,如各种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宝[微博]等“宝宝”产品。因此,各经济主体(包括单位和个人)获取的收益不仅仅是银行存款利息,而且包括理财产品或“宝宝”类产品的收益。因此,为准确判断“正利率”,还是“负利率”,还需要将存款替代产品收益率与CPI进行比较。
根据人民银行调查数据表明,今年第五次降息后,10月24日-10月26日商业银行新吸收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实际加权平均利率为2.02%,高于9月份CPI同比涨幅0.42个百分点。
如果综合考虑各经济主体的投资理财行为,当前存款替代产品收益率普遍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更显著高于同期CPI水平。从这一角度来说,目前我国仍处于“正利率”时期。
负利率的两面性
负利率下,流动性最终流向的地方可能并非经济转型重地,而是房市和股市。中国历史上的四次负利率阶段同时也是房价高涨阶段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看,零利率、负利率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货币政策超级宽松。换句话说,央行正努力把钱从银行里赶出来,让大家去消费、投资。在它的影响下,股市、楼市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
2001年,为恢复市场信心,实现美国经济软着陆,美联储在短期内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由5.5%骤降到了1%,并持续了一年的时间,当年美国核心CPI一直维持在2%以上,这造成了美国的实际负利率。长期负利率导致资金大肆进入房地产投资领域,最终房地产泡沫破裂,直接导致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
国际金融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肖耿认为,在负利率情况下,资本市场是没有均衡点的,只有泡沫和泡沫的破裂两个点,因为在理论上是找不到平衡点的。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曾公开表示,美国因长期低利率而导致的房地产泡沫应为前车之鉴。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去杠杆的经济体一般都经历过负利率时期。美国在大萧条时期就已经实行零利率政策并扭转经济的总需求;相反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拒绝利率快速下行,加深了“逝去的十年”的负面影响。所以,在降低债务压力,驱动经济转型的艰巨任务下,我国可能要经历漫长的负利率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