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我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86亿平方米,除此还有超过70亿平方米的在建面积;第一太平戴维斯更预计,到2020年,中国还将新增300亿平方米各类物业。
11月10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了化解房地产库存的问题;次日的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强调,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以带动住房、家电等消费。压力之下,去库存成高层共识。
自1998年住房信贷化开始,经过17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存量时代”,已猝不及防地到来。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预计,为了去库存,宽松政策还将加码,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信贷政策继续宽松、户籍制度改革、调整普通住宅界定标准、放缓房产税落地、降低房企融资难度等将会是未来的政策储备。
任志强更建议,可以用个人所得税抵扣住房按揭贷款利息,以推动购房需求;此外,可能需要放开政策,不限制购买第三套住房。还有,放开二孩的政策后,也许有很多人愿意买房子。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院长杨红旭表示,短期内,去库存的政策可能包括:个人房贷进一步宽松,首付仍有降低的空间;财税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取消二手交易的营业税,暂缓房地产税立法,首套房贷利息可抵个人所得税;货币政策继续宽松,降准降息继续;棚改拆迁补贴,以货币为主,实物为辅。
事实上,自去年9.30新政开始,楼市去库存便已展开。今年的3.30、连续降准降息、放松房企融资等政策,无一不指向这一目标。
一直以来,楼市调控的逻辑是侧重需求端,不管是限购、限贷抑或是购房和户籍政策挂钩均如是表现。
然而,当前的楼市形式已经表明,楼市的需求端是有限的,2014年9月,出台了一系列的楼市托举,刺激住房消费的政策。21世纪宏观经济研究院认为,托举政策对于稳定房地产市场,防止房地产硬着陆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后遗症,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问题,比如利好集中一线城市放大一线城市房价泡沫,再增三四线城市供应等。
也就是说,以刺激需求为主的房地产托举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进而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宏观经济研究院认为,让房地产市场回归消费品,力推房地产的供应侧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房地产问题,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具体来看:
1.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大地方负债管理和融资体制改革、弱化地方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程度,遏制地方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获利行为。更深层次的改革还要包括对官员政绩考核体制的革新。
2.加快设计系统的房地产税种,对房地产的建设、交易、持有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税收的杠杆作用进行调节,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的出现,使房地产回归消费产品的属性。
3.预期降温,中国需要有限市场化的房地产管理模式。让中国房地产回归消费品角色、弱化其资本属性,强化房地产行业的福利性质、弱化其盈利性。
4.启动房地产资源普查,包括当前的住房库存、分布,以及闲置情况,基于供应端和未来住房的需求,来确定房地产的供应。
6.力推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建造适应农民居住的房产,降低农民进城购房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