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最后一个周末(27日),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部发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A股反应平平;3月最后一个周一(30日),地产股全面飘红,纷纷涨停。当日,人民银行、住建部、银监会发布关于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发布关于住房营业税免税的通知。可谓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三联发。
3月最后一个交易日(31日),地产板块绿盘收场。“楼市组合拳”虽然凌厉,但拳法老到,意味深长。若以短线揣摩,不能理解政策的长远所谋。全面认识地产政策“新动向”,要从三个“去”化着眼。
去干预化:不走回头路
羊年春天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调整,可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更好实现稳增长、惠民生、促改革、调结构。但土地、信贷、税收行动,是给楼市“松绑”,属于“去行政化”进程,而非相反。这是2015年与2009年的最大不同。
行政主导过严、从严的房地产政策,已持续多年,加快回归正常化、长效化、市场化,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开始。本轮政策调整是市场化回归,符合市场化改革方向,是两年来房地产市场“去干预化”的继续和深化,与2014年以来限购、限贷放松或取消一致,都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精神的进一步落实。
“去干预化”或“去行政化”,就是允许房地产市场自行调整,这是宏观经济新常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真正的自信。2014年下半年以来,对于限购限贷退出,一些人认为“未能引起市场戏剧性反弹,仅在有限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市场平稳”。其实“戏剧性反应”是频繁行政干预的主要特征。要让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出来,就是给市场规律性以空间,避免“戏剧性反弹”。
长期以来,频繁的行政干预使房地产市场信号扭曲,市场规律“自愈”需要时间。对市场机制,不能叶公好龙;对经济周期,切忌揠苗助长。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在市场化长效运行机制“完全到位”之前,政策措施“全面退位”,形成“双重缺位”。扶上马、送一程,是可以的,但不能越俎代庖。
去库存化:老老实实做生意
稳楼市市场化组合政策刚出台,就传出深圳等地开发商或销售商“坐地起价”消息;二手房市场,营销人员又开始喊“明天就涨价”—仍是渴望“政策戏剧性”。
“去干预化”,长远目标是房地产市场化,短期指标是去库存化。房地产去库存化是当务之急。打去年以来,从限购取消到限贷放松,从企业到消费者,观望情绪浓厚。“以价换量”是共识,但有待心甘情愿的行动。
从全国看,主要城市销售提升不足,累计库存持续上升。“库存压顶”,消费者信心差距只是心理层面的表象,实质是供需矛盾。数据显示,当前楼市供求比达到1.3:1,2009年约为1.1:1。要靠刚需及改善型需求支撑,这是国情的基本面,也是政策出发点。去库存化,就要老老实实做生意。“一夜暴富”的心态与市场、政策初衷南辕北辙。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二手楼市成交量或升至三成,并引发2009年那种大面积反弹。想诱导“追涨杀跌”的非理性消费来“去库存”,本身就不理性,恐怕只会事与愿违,错过政策春天的美景良辰。楼市不可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去杠杆化:抑高而举下
3月27日,住房套型、土地用途的“土地闸门”调整;30日,“信贷闸门”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发区热,到新世纪几次房地产热,根子上是“土地闸门”大开、“信贷闸门”推波助澜的结果。
从西欧、北美到东南亚、中东,几乎所有金融危机,“都是土地惹的祸”。所以看待此次政策调整的前景,最重要的就是“土地闸门”是否大面积松动。然而所谓土地用途、套型调整,只是以存量土地做文章。“去杠杆化”一直在进行中。
有人说,限购、限贷是去杠杆化;“双限”取消,不是“加杠杆”吗?不是。对地方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来说尤其不是。有人说要“加杠杆”,地方要“去杠杆”,有道理。去杠杆就是“挤泡沫”,泡沫就是用债务杠杆获得收益。次贷危机,核心是肆无忌惮的杠杆化。当年温州、山西炒房团利用银行或民间借贷,也是杠杆化。
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联合通知,主要强调的不是土地用途、套型改变,而是“住房供过于求的,要适当控制2015年住房开发建设规模、进度”“住房供应明显偏多的市、县,或在建住宅用地规模过大的市、县,应明显减少住宅用地供应量直至暂停计划供应”。
本轮房贷紧缩以来,一二线城市经受住了考验,尤其是一线城市挺住了。但不少三四线城市,温州、鄂尔多斯、曹县、邯郸甚至一些县城,问题都是拼命卖地造成过剩,与钢铁、水泥、电解铝并无不同,本质上是土地管理失序,消费人口与住房供应脱节的“空城计”。
所以,从国家土地督察、审计到新预算法实施、彻底清理地方债等,指向精确的去杠杆化要坚持。不再以红头文件、“紧急通知”对600多座城市“一刀切”,是本轮房地产政策调整的大匠手笔,值得期待。 (据新华社)